汉字形源的整理与说解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4:27    点击次数:56

汉语文字学(汉字学)是研究汉字的形成、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。王宁在《汉字构形学导论》中将汉字学划分为:汉字字源学(形源学)、汉字构形学、汉字文化学、汉字字用学四个分支。她将字源学定义为:“研究探讨汉字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科学。又称字原学、汉字字源学。不同于以研究词的来源和发展演变为主的词源学,字源学的任务是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,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,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(字源)。汉字字源学属于汉字学范畴。”可知,汉字字源学是汉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百余年来,甲骨金文不断出土,简牍帛书的发掘大大丰富了汉字探源的相关资料,它们或可为追溯汉字字源提供材料,或可填补汉字发展史某些环节。同时,计算机资料处理技术日渐成熟,为开展全方位的新的汉字形源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汉字学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专书编纂研究和个别条目的札记。一是专书编纂研究。以《说文》字形为出发点,探索汉字发展演变谱系的有:董莲池《说文解字考正》《说文部首形义新证》,黄德宽《古文字谱系疏证》,曾宪通、林志强《汉字源流》,刘志基《中国汉字文物大系》,李学勤《字源》,季旭升《说文新证》,张亚初《商周文字源流疏证》,臧克和《汉字结构认知大典》等。二是个别条目的札记。考释《说文》字形源头,文字释读的文章或者札记有:唐兰《古文字学导论》考释出了一系列从斤的字,如新、斧等;于省吾《甲骨文字释林》对三百多个甲骨文字形进行释读,不少是针对《说文》字形追溯源头,如屯、萅、气、勹等,对学界影响深远;裘锡圭《释“柲”》《释“戈”》《释“求”》《甲骨文中的“见”与“视”》等考据精审,立论严谨,纠正了《说文》不少错误;李家浩《〈说文〉篆文有汉代小学家篡改和虚造的字形》论证了《说文》不少篆文字形被篡改,甚至是根据隶书虚造的;等等。对于现有研究成果,需要进一步加以整合,进行全面的汉字形源研究。有鉴于此,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汉字形源的整理工作。

一是加强可释字的整理工作。古文字包括疑难字与可释字两个部分,疑难字还属于音义不明、字际关系不清的阶段;可释字指形音义用都已清晰明确的字。以前我们将很多精力放在疑难字考释,而对常用汉字的形体演变解说、字际关系分合、形义关系变迁关注不够。应从个案分析入手,纵贯整个汉字发展变化形体,对形体变化做出科学、严谨、准确的解说,总结其演变现象,探索其演变规律。比如,近代一些研究认为“万”是“萬”俗字,来源有两种说法:一种以为“万”是抛开原形重新创造的新字,另一种以为武威汉简“万”作草体“

”,石刻俗字再省去头上两点,将字形规整作“万”。古文字学者早已有明确的说法,即“萬”甲骨文“

”象蝎子之形,但商代甲骨文已借用来表数。以“万”为千万之“万”,始见于六国古印。“万”乃“丏”的分化字,因与“万”字声音相同,故可相假。

二是重视常用字的说解。我们对很多常用字的形体来源变化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,诸家观点纷呈,各种论证各异。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与整理,对诸家观点进行取舍,在科学、审慎的基础上整理归纳,用“字典式语言”进行准确说解,力争做到形义关系、字际关系与文献用例都稳妥得当。比如,“黑”字上部,众说纷纭,许慎等人认为“黑”的形体象火熏窗形,高田忠周认为“黑”字受意于“熏”字,王凤阳认为“黑”字的本义是烟灰……这些观点都是在黑字的篆文形体的基础上考察其形义关系,没有追溯更早的形义。还有一些观点的主观随意性较强,存在较大争议。比如,郭东认为“黑”的甲骨文“

”是会意字,意义为“人在月下站立或行走”;徐山认为“黑”的“黑色”本义,在形体上是以燎祭仪式中人被焚烧后呈现焦黑的颜色来表现的。我们要做的工作是,客观如实地描写其形体特征与构形。比较公允的结论应该是:象首部作“

”的正面人形,西周金文于上部追加两点笔为饰,春秋以后又习于下方正面人形加饰点。许慎对小篆字形分析进行了理据重构。这样的结论兼顾了“字源”(形源)与“字理”(不同时期的构形理据),更为合理。

三是加强形源的理论创建工作。很多形源表达的术语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其内涵与外延。比如,李学勤主编的《字源》大量使用“初文”这一术语。但是,对“初文”都有滥用之嫌,不考虑二字的音义认同,简单认定某为某之初文。比如,“此”,会意字。从止,从人。会以足踏人之义,乃“跐”之初文(《字源》,第110页)。按:《字源》又引《文选·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憎婵娟以此豸。”李善注释:“五臣作跐,音此。”此处引文有误差,而且是不明文意的误解。全文为“嚼清商而却转,增婵娟以此豸”。这句话是形容女性的妖姿媚态。五臣注所见为另一版本用字,并非文献本字。“此”并无践踏义,无文献依据与故训训释。《说文》释义“此”为“止”,也是为了照顾形体,从人从止的形体。文献“此”基本是代词例,踩踏义均无文献例证。当代文字学概念下的“初文”应该是一个学理概念,主要用于追溯一个字的早期形体。可以把它定义为:记录同一词的字形的早期写法。有两个标准要提及:一定是记录同一个词,这涉及对记录词的音义认同,必须有辞例上的依据;一定是早期的书写形式,而不能仅为另一个形体相关的字形。初文的研究涉及字际关系的认同与别异两个工作。

汉字形源整理与说解,要在占据更多第一手出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,在严肃的学术研究理念的指导下,在立足于汉字本身的理据性与符号性的立场上,既认识到汉字据义构形的表意性特点,准确解释汉字与记录语词音义之间的理据关系;也要认识到汉字符号性的本质,将汉字的形体变异放置在汉字构形的系统演变背景下去考察,不过分强求形体理据,而是考察形体结构演变过程。

(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)